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近日,“人工智能多场景移动PCR方舱实验室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多场景移动PCR方舱实验室的推广应用,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显著各地核酸检测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应急检测提供新思路。
此前,联防联控机制于2020年8月印发《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建设机动核酸检测力量,在部署100家公共检测实验室,按照每个公共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1万份/天进行建设,配备移动方舱实验室,在形成100万份/天的机动检测储备能力。
而在实际应用中,因经济条件、资源布局等方面差异,部分地方在推进机动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上阻力很大、进展很慢。据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医务处副处长邬巧玲介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何平衡疫情检测和常规成为一些综合医院面对的难题。
为此,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与辽宁金瑞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发人工智能多场景移动PCR方舱实验室(以下简称金瑞铭方舱实验室),并制定相关产品的团体标准。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赵自林表示,作为核酸检测一个重要手段,目前金瑞铭方舱实验室已入选国产设备产品目录。未来通过优化空间设计,利用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该方舱实验室不能对新冠病毒进行检测,也可对多种病原体和靶点进行精准检测,可满足疫情防控、抢险救灾、战备等多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