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国际分配比: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容量因子\容量比) k
5.塔板理论的假设: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6.速率理论:速率方程(范弟姆特方程式)H = A B/u C·u减小ABC三项可提高柱效H减小n增大
A----涡流扩散项A = 2λdp 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B/u-----分子扩散项B = 2γDgγ:弯曲因子,填充柱色谱γ 1。Dg: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
C ·u-----传质阻力项: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液相传质阻力Cl
7.分离度:作为色谱柱的分离能效指标,其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一半的比值
10.柱温的选择:一般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高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较低温度,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及不拖尾为度。选择柱温的根据是混合物的沸点范围,固定液的配比和鉴定器的灵敏度。提高柱温可缩短分析时间;降低柱温可使色谱柱选择性增大,有利于组分的分离和色谱柱稳定性提高,柱寿命延长。一般采用等于或高于数十度于样品的平均沸点的柱温为较合适,对易挥发样用低柱温,不易挥发的样品采用高柱温。
极大:加入可使表面张力均匀化的极大抑制剂,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物质如明胶等
产生条件:极化电极面积要小(面积小),被测物浓度要低(浓度低),溶液静止(不搅拌)
4.可逆波与不可逆波的区别:电极反应是否出现明显的过电位是否表现出电化学极化;可逆的反应快,扩散慢,不可逆反应慢,扩散快
4.析出顺序:阳极电位越小越先析出,阴极电位越大越先析出;阴阳两极电位有差可以完全析出,浓度低于10-7mol/L时为完全析出
5.氢氧库仑计:气体库仑计,电解前后刻度管中液面之差就是氢、氧气体的总体积。在标准状态下,没库仑电荷量析出0.17412mL氢、氧混合气体。设电解后体积为V(mL)
极性-非极性混合物: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组分后出峰
能形成氢键的组分:一般选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不易形成氢键的先出峰,易形成氢键的后出峰
热导池检测器TCD:价格便宜,性能稳定,线性范围宽,对无机物和有机物都能相应,例如甲烷、CO2等,应用广泛,灵敏度较低。(苯)
离子交换色谱法:组分在固定相上发生的反复离子交换反应,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之间亲和力的大小与离子半径、电荷、存在形式等有关,亲和力大,保留时间长
空间排阻色谱法:按分子大小分离,小分子可以扩散到凝胶空隙,由其中通过,出峰慢中等分子只能通过部分凝胶空隙,中速通过,而大分子被排斥在外,出峰最快
1.HPLC与GC差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可归结于流动相的不同,GC能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点较低的样品,高沸点、挥发性差、热稳定性差、离子型及高聚物的样品不可检测,占有机物的20%;流动相为惰性气体加温操作。HPLC:溶解后能制成溶液的样品,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分子量大、难气化、热稳定性差及高分子和离子型样品均可检测用途广泛,占有机物的80%,流动相为液体,室温,高压(液体粘度大,峰展宽小)选用细颗粒填料可获得高柱效;流动相流速低,有利于达到高柱效;选用黏度小的流动相有利于提高柱效;温度的影响(适当提高柱温以降低流动相黏度);液膜厚度的影响
第二类在试液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反应后产生一种试剂,然后被测定物与所产生的试剂起反应。
1.原子光谱为线状:原子的各个能级是不连续的,电子的跃迁也是不连续的,这就是原子光谱是线.识别特征光谱来鉴别元素的存在(定性分析),利用谱线的强度来测定元素的含量(定量分析)
离子对色谱法: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分子电荷相反的离子(称为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或固定相中,使其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水型离子对化合物,从而控制溶质离子的保留行为。
2.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部件:
基线: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有载气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曲线.对固定液的要求:挥发性小;热稳定性好;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具有高的选择性;化学稳定性好
非极性组分: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组分按沸点次序流出色谱柱,沸点低的先出峰
极性组分: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组分按极性大小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出峰
峰底宽度: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利用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只对具有电负性的物质有响应,含有卤素、硫、磷、氮、氧的物质具有电负性越强,响应灵敏度就越高。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对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只适用痕量有机物分析;正庚烷
15.色谱定性分析:用已知纯物质对照定性;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利用相对保留值r21定性);用保留指数定性
16.色谱定量分析:归一化法、内标法、内标标准曲线法、外标法(标准曲线法)
作为内标物,将(m ms)混合样品注射到仪器中,记录流出曲线.气相色谱应用的范围:一般地说,只要沸点在500℃以下,热稳定性良好,相对分子质量在400以下的物质,原则上都可采用气相色谱法
8.影响测定的因素:温度、电动势测量、干扰离子、溶液的pH、被测离子的浓度、响应时间、迟滞效应
式中:V为 时所需滴定剂的体积; 和 为滴定终点前后两点的二级微商值; 为前后两点的滴定剂体积差
1.浓差极化: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
相对保留值 :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的比。(相对保留值指要柱温、固定相性质不变,即使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有所变化,其值也不会改变
a.原来试样内应不含或仅含极少量所加内标元素。亦可选用此基体元素作为内标元素。
2.库仑分析法的条:不论哪种库仑分析法,均要求在工作电极上除被测溶液外,没有其他任何电极发生;且电流效率必须是100%,采用控制电位库仑分析和恒电流库仑滴定达到。
和 分别为阳极电位和阴极电位, 和 为阳极和阴极的超电势,U为分解电压,R为电解池线路的内阻,i为通过电解池的电流
3.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使试样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转变成气态原子,并使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激发至高能态,当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时,原子将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发射出特征谱线.光谱分析仪器:光源(样品从此进入)、分光系统(光谱仪)、观测系统
5.观测设备:观测谱片的光谱投影仪、测量谱线黑度的测微光度仪、测量谱线间距的比长仪等
流动相纯度、应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对试样要有适宜的溶解度、溶剂的黏度小些为好、应与检测器相匹配.
紫外检测器:该检测器适用于对紫外光(或可见光)有吸收性能样品的检测。其特点:使用面广(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核苷酸、多肽、激素等均可使用)、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为10-9g/ml)、线性范围宽、对温度和流速变化不敏感。可检测梯度溶液洗脱的样品。
示差折光检测器:凡具有与流动相折光率不同的样品组分,均可使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目前,糖类化合物的检测大多使用此检测系统。这一系统通用性强、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低(检测下限为10-9g/ml),流动相的变化会引起折光率的变化,因此,它既不适用于痕量分析,也不适用于梯度洗脱样品的检测。
荧光检测器:凡具有荧光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发射光的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这一检测器只适用于具有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如多环芳烃、氨基酸、胺类、维生素和某些蛋白质等)的测定,其灵敏度很高(检测下限为10-12~10-14g/ml),痕量分析和梯度洗脱作品的检测均可采用。
7.定性分析操作过程:试样处理、摄谱、检查谱线.定量分析: 取对数有 从而可得线.内标法基本公式:S =lgR =b1lgc lgA
R为谱线的相对强度,S为黑度差,为感光板的反衬度,lg R对lg c所作的曲线.内标元素与分析线的选择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