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医疗器械赛道”决赛(以下简称“决赛”)在光谷生物城创新园技术交流中心举行,24个有源医疗器械、31个无源医疗器械创新成果一一亮相,接受来自11位国内医疗卫生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和金融投资行业顶尖专家的严格专业评审,以及现场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协办,武汉市医学成果转化中心、武汉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以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卫生健康局共同承办。
55个决赛项目按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分类,分别于11月27日上、下午进行角逐。其中,除2个有源医疗器械决赛项目来自医药企业,其余均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武汉地区部省级头部医院、市区级头部医院和大型民营医疗机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Ⅱ科主任医师周晓亚带来的“柔性光学技术在防治心源性猝死中的创新突破”项目,有望通过将多个不同模态的数据实时输出到移动端进行智能分析,同时利用深度学习构建心源性猝死的多模态监测和自动预警体系,按需启用干预模式,精准、靶向、按需进行光学干预,使患者得到快速而精准诊治;对于在临床中时常遇到的慢性难愈性创面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刘国辉希望通过“可注射型高效促愈合水凝胶敷料”来对症治疗。该项目一旦转化成功并进入临床,对于改善糖尿病足、创伤、压疮等疾病引起的难愈性创面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助力我国在创面修复生物材料的研发技术上实现对国外的“弯道超车”。据刘国辉测算,该项目预计在未来5年实现亿级利润营收,同时为上下游企业带来500多个岗位,并为社会建立起难愈性创面诊疗规范与标准化模式。
决赛评审团组长、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原妇产科主任凌斌教授表示,医疗器械创新确实呈现出一种临床驱动的态势。临床需求是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临床反馈也促进了产品的改进和创新。目前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以及个性化医疗发展趋势,为了满足这些临床需求,医疗器械在便捷监测、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等方面的技术不断获得突破创新。决赛中有不少项目就是紧盯这AG九游会官网些痛点、难点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颇具市场转化潜力。
武汉赢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3D视觉AI智能理疗机器人”,通过3D视觉结合6轴柔性机械手臂,再融合AI学习专业理疗技师的手法和技巧,给用户提供全自动、专业按摩和理疗服务;武汉市第三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杨艳清团队带来的“一种纳米银功能化抗菌材料”项目,更是整形外科、感染、生物医学材料等多学科智慧的结晶。
决赛评审团成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西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徐国海教授认为,跨学科合作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拓新的设计思路。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在交流和碰撞中,能够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推动医疗器械设计的创新。
据悉,大赛组委会在决赛后将通过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对接各类创投机构和医药企业争取资金与资源支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以及建立持续跟踪与评估机制等方式,帮助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其中,关于加快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推动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这可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所不具备的专业能力,因而更需要吸纳社会资源充实团队。“更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共融,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推动行业不断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